入秋以后,不少人会出现嘴唇干裂,喉咙发痒、咳嗽加重,鼻干鼻塞等症状。别以为这是换季的威力,很可能是肺在发出警告!肺好百病消。此时养好肺,就能极大地降低冬季呼吸系统发病的概率。
中医理论中,秋内应于肺,肺在志为悲,故悲忧易伤肺。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生悲忧之情绪,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,循古人之纲要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;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
中医认为,燥乃六淫之邪,为秋季主气,其性干燥,易耗津液。常见口干舌燥、鼻塞咽痛、皮肤干枯、大便干结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。秋季防燥,要以养阴清燥、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。
立秋后,昼夜温差大,此时段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。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,应更注意避免夜间着凉。初秋的夜晚,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,太过贪凉易导致腹泻、头痛等。因此,初秋之际,注意不要贪凉,注重饮食卫生,情绪稳定,随时注意衣物的增减。
立秋时节,暑热未尽,气温不会很快下降,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,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,虽有凉风时至,但气温变化无常,早晚温差大,白天仍然炎热,小心中暑。
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,肺在志为悲(忧)。秋季要收敛神气,舒畅情志,培养乐观精神。尤其是老年人更应心情平静,要避免紧张、焦虑、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,防止情绪大起大落。
肺主秋季,秋季最宜养肺。对于减少、预防肺系的疾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肺喜润恶燥,要注意养阴润燥。饮食以少辛多酸为原则。少食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、胡椒、油炸、酒等辛味之物,多吃乌梅、山楂、苹果、柚子等酸味水果。
经过炎炎夏日暑湿所伤,许多人的脾胃功能有所减弱,进入秋季,脾胃功能面临很大挑战,稍有不慎可出现腹泻症状。饮食宜温食,尽量避免过于肥甘厚腻,难消化的食物。可以食用健脾、清热、利湿的食物或药物,如茯苓、薏米、扁豆、砂仁等。